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80、90后的我们小时候总是会听到这些话,“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你看XXX,他多厉害!”、“没出息,在家称王称霸,怎么出来就蔫儿了?”后来,当我们成为了父母,我们知道这些话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可是,我们培养孩子的自信仅仅依靠一句“你真棒!”就可以了吗?面对孩子的失败,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正确的夸奖孩子来避免孩子自信心爆棚?
上一期《育儿大讲堂》宋儆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三岁以前,孩子跟妈妈属于一个共生的阶段。孩子以为自己和妈妈是同一个人,以为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到了4岁以后,孩子就会开始产生自我,有个人的意识。在这个时候,孩子会很想了解有关自己的一切。那么,这些都应该由谁来告诉孩子呢?这又会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养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心理学上,“重要他人”的概念就是指除了我以外,最重要的人。对于孩子来说,一般第一个“重要他人”是妈妈,第二个是爸爸。在4-5岁这两年,孩子需要“重要他人”来告诉他“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有什么优点、缺点和特点?”。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和认同。这个心理营养妈妈可以给,但是更多的需要从爸爸身上去获得,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
·这个阶段,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
1)价值观/人生观
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会受爸爸的价值观/人生观所影响。比如说爸爸追求忠诚、诚实、公平、正义的价值观,那么孩子会认同父亲,追随父亲也很看重这些价值观。
如果在孩子的这个阶段,爸爸的缺席了,孩子没办法看到爸爸所追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什么,就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生很迷茫的状态。
2)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指我是谁。我是一个好孩子吗?我是一个自信的孩子吗?我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吗……这时期的孩子会做很多事情给爸爸看。孩子会从爸爸的回应中确认“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自我形象关乎于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如果父母经常肯定、赞美孩子,那么孩子的自我价值就会比较高,孩子会比较自信。将来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孩子会有底气,会相信自己能够面对、能够克服,而不是害怕、逃避。相反,如果父母经常批评、否定孩子,那么孩子的自我价值就会很低,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好,孩子会缺乏自信。自我价值不高的人,心情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大起大落。比如当受到表扬时,孩子会异常高兴,当受到批评指责时,孩子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心情十分低落。
3)性别认同
这一点只能是爸爸做,妈妈做不了。一个女孩子是否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一个男孩是否具有男子汉气概等等这些性别的特质,都是爸爸所给予的。女孩子如果跟爸爸的关系很好,她的女性特质就会发挥出来。男孩子如果跟爸爸的关系很好,他的男性特质就会发展出来。所以这个阶段,让孩子跟爸爸多点时间和空间在一起,从而去发展孩子的性别。
现在的社会,性别特质越来越模糊,有些女性偏男性化打扮,有些男性比较柔弱娘炮,这现象的背后,确实是很多家庭当中爸爸的功能缺失了。
当孩子从父亲那得不到足够的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身体会推动孩子向外求,从身边所接触到的男性长辈那里寻求获得肯定、赞美、认同。社会上男同性恋现象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童年时期爸爸的缺失。
所以这个阶段,爸爸的作用非常大。如果爸爸能经常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大拇指的赞美、一个拍拍肩膀的认同、一个微笑的拥抱等等,那么孩子就会自信、有勇气、抗压力好。
·如果孩子缺乏肯定、赞美、认同,容易成为三种人:
1)完美主义者。
这种人心里面会有很多对自己很高的要求。他们的父母,也往往是对他们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的内心会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实的我,一个是理想的我。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当中常常有一个落差。这个落差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情绪,总是担心事情做不好,总是追求完美。这种情况如果很严重的话,就会发展成为强迫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
2)无能者
这种人遇事常常认为自己做不来,内心的信念总认为自己不行。这种情况常出现在重男轻女的、小儿子的家庭当中。父母很多事情都给孩子包办了。
3)拒绝接受批评
这种人当受到别人的批评时,他们会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自我价值已经很低了,如果他们要介绍别人的批评,承认自己就是这么糟糕这么差,当他们的自我价值跌到不能再低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自杀的情况。他们拒绝接受批评,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如果孩子缺乏肯定、赞美、认同,容易形成三种具有破坏性的信念。
1) 无助:觉得自己对外界的事情无能为力;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2) 无望:对这个世界、对生活,缺乏希望。
3) 无价值: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去拥有这个世界没有的事物。
这三个信念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无时无刻都会在很多人际交往当中表现出来。
·建议父母经常向孩子表达三种信念:
1) 我相信你能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但如果你需要,我就在这里。
向孩子表达出一种信任。如果总是对孩子有很多焦虑和担心,总认为孩子会做不好,要替孩子收拾麻烦,那孩子也会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不能替孩子包办所有事情,哪怕孩子第一次做得不好,也要相信孩子多尝试几次之后,一定能够做到的。告诉孩子即使遇到困难,爸爸妈妈也会一直在这里支持你。
2) 你会有自己的成就。
无论孩子做得好还是不好,都要传递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态度,相信孩子以后一定能做好,不能做一个无助、无望、无价值的父母。
3) 我允许你做错,并能从中学习。
完美主义或者内心焦虑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做错,总是要求孩子做好、做对、做得完美。这会导致孩子内心觉得自己是做不好的,我是一个不好的人。父母应该向孩子传递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再来一次的机会,要允许孩子不断地尝试调整,相信孩子能够从中学到经验。父母要学会放松,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表扬有技巧,如果表扬方式不对,容易造成孩子骄傲自满。父母应该怎样去表扬孩子?
从孩子的具体行为、所做的具体事情,上升到表扬孩子的优良特质。比如说“我看到你刚才扶老奶奶过马路(孩子的具体行为),你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孩子(孩子的优良特质)。”
不要直接去表扬孩子的特质,比如直接说“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漂亮”等等这类笼统的表扬。这反而会导致孩子误以为自己非常的了不起,过于骄傲自大。
·从孩子的具体行为去表扬孩子的优良特质,这样表扬有什么好处?
当父母去表扬孩子好的具体行为,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美,会很乐意再去做这样的行为。当孩子重复去做这些好的行为,它就会强化成一个好的习惯。当这些好的习惯重复多次之后,它就会成为一个好的信念。好的信念会渐渐变成好的价值观。
相反,如果父母总是看孩子的缺点,总是批评孩子一些坏的具体行为,结果就会强化孩子这些偏差的坏行为。由此具体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