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防治感冒,如果不注意这点,小心越治越糟糕
处暑过后,酷热逐渐消散,秋意渐浓。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一到,那个令人生恶的感冒高发季也随之来了。
在这个季节,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特别容易感冒,甚至一不小心就得了流感,尤其是小于5岁的儿童。现在,据医院的朋友说,挂吊瓶的孩子明显变多了。
感冒,是一件常见的事情。
不过,要是被错误对待了,可能就会让孩子病情加重,严重者,甚至会丢掉生命。
关于秋季感冒,我们看看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钱蔚珍副主任医师是怎么说的。
1
孩子感冒发烧入院
最终不幸病逝
广东珠海夏湾小学一位学生,竟因感冒发烧导致最终救治无效而死亡。
怎么回事?
根据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一开始跟普通感冒没区别,但后来越来越严重,甚至要住院治疗。最后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仍旧没留住他。
珠海市卫生健康局表示,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经过医院尽力抢救,但是孩子还是走了。而死因初步判断是乙型流感相关性脑干脑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乙型流感,正是流行性感冒的一种。
因此,一个“小小的”感冒,威力不可小觑。
作为家长,有必要了解下感冒的一些知识。
2
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
秋季早晚温差很大,气温忽高忽低,冷热交替。孩子很容易感冒。
此时,预防感冒,家长要注意分辨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首先是流行性感冒。
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临床表现是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典型流感最常见的,就是以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为主,高热39℃~40℃,持续4-7天,伴畏寒或寒战、头痛、关节痛、肌痛等。而轻型流感症状轻,发热不高,病程2-3天,可自愈。
避免流感感冒,就要家长平时让孩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用消毒液洗手、咳嗽、打喷嚏用纸巾、尽量避免接触摸眼睛、鼻或口、尤其是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其次是普通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机体感受了外邪。六淫邪气中,最容易感受的是风邪,“风为百病之长”。
通常情况下,风邪不喜欢单独出击,常和其它外邪“狼狈为奸”,最容易和寒邪、热邪结伴,共同侵犯人体。
在秋天,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最容易受到外邪侵犯,随之非常容易出现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等症状。
风寒型感冒,常见临床表现是,特别怕冷,还有就是流清水一样的鼻涕,口不渴、无汗、头痛、身痛,可能痰不多或没痰等。
预防风寒型感冒,就要家长及时提示孩子穿衣,注意保暖,少吹空调,饮食上喝一些葱姜糖水等。
至于风热型感冒,它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常见临床表现是,咽喉局部的红肿疼痛、咽干、鼻子干,鼻子黏膜也会红肿,从而又会引起鼻塞,鼻涕浓浊等,咳嗽时有轻微的黄痰,舌尖偏红,舌苔薄白略干或薄黄。
预防风热型感冒,就要家长在秋天非常干燥时,及时给孩子“补水”,让孩子多喝水,饮食上也可以喝一些桑叶与菊花茶加上冰糖煮后的糖水等。
3
一种特殊的
少阳症型感冒
秋天,有些人可能感冒了一时没注意。
而这样,就可能让感冒发展到少阳阶段。
家住在广东茂名的林女士一家,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林女士6岁的孩子月月,月月感冒初有上火的迹象,咽喉干燥,并伴有一点点的发热、咳嗽等,起初林女士没在意,觉得喝一些清热去火的茶就好了。毕竟上火太常见了。
没想到,几天之后,可能是因为体质的原因,月月的感冒加重了,她不仅口非常苦、咽喉也开始有红肿的迹象,并且吃不下饭,一会怕冷,一会发热,有点烦躁。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就是病症发展到“少阳”阶段了。
所谓少阳阶段,我们理解为身体内发生着“正邪搏斗”,当邪气占了上风,人就怕冷,当正气占上风的话,就会出现发热,发热是驱寒的一个表现,是排邪的一个表现,但是排不出去。
中医上来说,感冒,是从太阳经向少阳经,再向阳明经转变发展的,到了少阳这个阶段,邪气处于半表半里的状态。
少阳证的治疗,单纯用清热去火的颗粒是不太符合的。清热去火的颗粒主要是解表清热,并不能治里。
此时,就是家长需要注意的时候了。少阳证感冒是一种特殊症候,是需要“三公仔小柴胡颗粒”来治疗。
小柴胡颗粒的组方,原是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治疗症状,用中医的解释是“邪犯少阳”。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食欲不振,也就是说表证中风、里证水饮、里结和胃虚,出现其中的情况时,都可以用小柴胡颗粒进行调解。
在正邪交争的关键时刻,小柴胡颗粒能够帮助人体及时扶助正气,避免后边的合并细菌感染,从中医角度说就是将已经到“半表半里”的邪气去除出去。
以上。
秋季感冒非常常见,感冒也有多种情况。
家长们要细心注意喔~